購買食品時,您有沒有關注過包裝上的致敏源信息呢?近日,記者走訪城區數家大型超市,發現出售的各類食品外包裝上通常沒有相關致敏物質信息,大多消費者對致敏物質信息并不注意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過敏人群購買食品時不要只看包裝上商標等顯著信息,一定要留心其中的一些細節,以及備注和注意事項。
對大豆過敏的市民小許,前幾天因為吃了同事分享的一袋零食后就渾身發癢,手臂上很快長出了紅疙瘩。“我想八九不離十是過敏反應,但我把那袋零食包裝上的字看了一圈兒,也沒看到有關過敏物質信息的提醒。”小許告訴記者,別說是非過敏體質的同事了,就連自己平時買東西時也不怎么留心食品包裝上的過敏物質信息。“就算有意識查看,超市貨架上有提醒標志的食品也不多。”
不少人會經常抱怨自己對某些食物過敏,而實際上對食物過敏的人并非少數,花生、大豆、牛奶、海鮮、雞蛋……都會成為導致某些消費者過敏的源頭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不少消費者會盡量避免與其發生過敏食物的接觸。不過,記者走訪了歐尚、沃爾瑪和供銷等數家大型超市后發現,確實如小許所言,雖然有一些商品在配方表旁標示了容易識別的配料名稱,但大部分產品,包括進口食品包裝上并沒有標注致敏源信息。
在一款花生牛奶飲品的包裝上,記者看到配料表中有標注“花生”、“乳粉”等成分,但并沒有看到致敏物質的提示。一些餅干的包裝上看到有雞蛋成分,但也沒有找到致敏物質的提示。
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位市民,沒有一人表示關注過食品包裝上的致敏源信息,有的市民本身對奶制品或雞蛋過敏,但購買食品時,也不會留意食品中是否含有致敏物質。“原來食物包裝上還有致敏物質信息,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。”家住市區水岸香堤的周斌表示,相對于致敏物質信息,自己首先會看食物的生產日期、保質期,因為比較擔心食物的質量和安全。
事實上,2012年4月出臺的新版《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》中,就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八類致敏物的推薦標示要求,以有效預防被特定人群食用后會誘發過敏反應。這八類食品主要是魚類、蛋類、乳類及其制品等,以便提示有過敏史的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品。同時該通則鼓勵企業自愿標示以提示消費者,有效履行社會責任。
封口(kou)膜廠家了解到,如今過(guo)敏癥患者(zhe)比較多,尤其是嬰幼兒(er)發病率(lv)更高,蛋白質(zhi)、花生(sheng)等(deng)食品(pin)可(ke)能(neng)會(hui)產生(sheng)過(guo)敏癥狀(zhuang),造成皮(pi)膚紅疹,甚至還將引發呼吸(xi)道疾(ji)病。過(guo)敏人群購買包裝食品(pin)時不要(yao)只看商標等(deng)信息(xi),一定要(yao)留心其中的(de)一些細(xi)節,以及備注和(he)注意(yi)事(shi)項,這(zhe)些信息(xi)往往能(neng)起(qi)到提醒(xing)消費者(zhe),減(jian)少對(dui)身體潛在威脅的(de)作用。